“我们目前有两个机房,一个机房是运用电信的IDC机房,这也是所有银行普遍采取的处理方式;另外一个机房是我们自建的一个机房,目前整套核心系统都是在自己的机房里面,没有部署上云。非核心的部分,就是外围的操作系统,我们已经部署上云了,目前腾讯、阿里云和金山云,我们都有采用,不同的系统用不同的云。而关于银监会提出的‘上云率’,我的理解是私有云概念,还是在私有的环境里实现的,只是在技术手段上比较先进。我觉得还是类似于机房独立部署的方式。”一位民营银行行长告诉记者。
互联网云多承接非核心系统
说到这里,让我们回归一个基础问题——我们都在说银行的系统上云,那么,银行究竟有哪些系统?
一名银行信息科技高管帮记者总结了要跑起一家银行的必备系统,包括服务渠道、协作网关、客服关系、风险监管、内部支持、管理信息、核心交易、产品服务、基础平台、场景应用等。而这些只是监管验收一家银行是否可以开业的基本要素,事实上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容,需要的系统会越来越多。
而招行信息技术部人士告诉记者,该行的业务系统主要还是构建在自身的私有云上,此前设立的招银云创承担的是招行金融科技输出平台的角色。
“招行的帐户类核心系统正在做进一步解耦,特别是互联网属性较强的II类帐户和III类帐户相关系统正在积极推进云化进程,有些系统已经在招行的私有云上运行。我行营销类、智能分析类的交互式系统新的开发需求已经通过DEVOPS流程全面在云上开发、投产、运行”,招行信息技术部人士说。而他告诉记者,银行业务上云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复杂的应用架构进行解耦,把各种功能组件进行微服务化改造,以便能更好的利用云基础设施的弹性,并要解决好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问题。
而他说的“安全性”,也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在系统迁徙至公有云的进程中,核心账户系统迁徙缓慢的原因。
“金融云的账户系统是核心系统,非核心的是微信银行、渠道营销平台、部分风控、人脸账户、智能客服,人脸识别,双录(录音录像)等系统。这些完全不涉及银行数据的、账户数据的非核心系统,是完全可以放在我们搭建的公有云上的,监管也是非常认可的。我们现在承接了非常多智能客服、人脸识别这样的业务,而且我们还可以做到快速响应,定制化。目前我们超过6000多家金融机构都有合作。”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告诉记者。
而阿里金融云总经理徐敏告诉记者,阿里云现在服务银行有三种:一是银行业务上云,但他也坦承银行都是将边缘应用迁徙到阿里云上来;第二种是将阿里的底层技术嵌入银行系统,帮银行重构交互和交易系统,并帮其开发部署平台,合作客户如广发银行等;第三种是跟银行合作,构联盟云。
从上述人士的表态,不难看出,目前银行的核心系统依旧留在自身机房/数据中心,进展最快的如招行也是自建私有云,而并没有迁徙出体外到互联网公司建立的公/私有云上。互联网巨头目前在非核心系统上具有优势,承接量日益剧增。
两派的优劣势到底在哪里
关于银行系和互联网系的优劣势对比,我们截取了众多采访对象的分析,来自一线的观察,或许更加精准。
关于互联网系的优势,最突出的莫过于“快速赋能”和“定制化”。
胡利明告诉记者,在IDC机房准备就绪的情况下,腾讯云仅需3-4个月就可帮助银行开展云业务。但传统机构自己建设机房至少要半年以上。此外,腾讯云专门设置给金融机构专区有四个;私有云是根据项目随时调节,至少有有十个。
而腾讯最重要的利器就是海量数据。所以,腾讯云目前已经在利用自有数据,帮助各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降低反欺诈识别成本、精准营销和投放。他举的一个例子是,某华南股份行采纳了其服务后,广告点击率提升了85%。
而银行系云公司目前可量化和具化业务进展的标的,大概只有兴业数金一家。而一名该司的客户银行人士告诉记者,他认为兴业数金的优势有三:第一,该司背靠兴业银行此前的银银平台资源,有全面的包括支付、信贷在内的业务系统,所以小型的城/农商行拿到就可以用,验收快、上线快、成本低;第二,熟悉银行的经营流程与体制建设,也可以快速培训目标客户熟悉;第三.相较于互联网系更加熟悉监管需求,在合规化上有优势。“我作为一个客户,就是看中兴业数金这几点,他帮我们通过监管验收特别快。但缺点是业务是表标准化,定制化差一点,我们都是买代码然后根据自己调整 “,该人士说。